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

2016.12手工分享

學期初,明佑老師希望我可以在這學期六年級的手工課裡,帶入台灣原住民的手工藝元素,讓孩子們對這文化有些許了解。這對初學習這項廣袤無垠工藝的我,有些抓不著頭緒。除了陸續地帶著我正在學習與工作中的作品~原住民類十字繡、網袋、弓織,讓孩子們看看這些工藝如何工作以外,並和孩子們分享著原住民的每一項工藝之所以如是發展著,它們背後的意義。雖然,我所表達的並不一定完善,只是那些留在我心裡很深刻的感受;但希望這小小的種子可以埋在孩子們的心裡,等待日後的發芽。
就在我沈澱與等待著孩子們陸續完成前一個作品-襪子或襪套時,有了靈感。由於對我而已,要學習原住民的工藝一定要從製作工具開始。可是那牽扯到太多的範疇-材料來源(竹子採收後需經過多道程式的處理),製作時間(這屬於木工課程,且工作時間不短)等;這些或許可以當作未來規劃一整年課程的參考,但不是這一次。但我卻執著於此而困在原地。靈機一轉,直接利用孩子們的手工籃和棒針,來當作織框和經撐。幸運的,課程於是就此展開。 先從認識梭子開始,這一個在漢朝前我們就開始使用、承載緯線的工具;藉由梭子在經線裡來回的穿梭,而織出每個地區的圖騰。這是一個,很有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工具。可是由於現在使用者少,因此台灣除了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梭子、或少數工藝者自行削製外,就只有從大陸購買材料未處理好容易發霉的竹梭、或者是釣魚店購買的塑膠梭了。我提供了後三種梭子讓孩子們自由挑選,並經由送給他們春夏學季手縫立體動物和七年級機縫會用到的線剪,讓他們利用梭子在線剪上做L型套環,幫鐵鑄冷冰冰的線剪,因為線、顏色和孩子們的創意而溫暖了起來。
接著我們再利用自製織具,織一個剪刀套。先從最困難、也最需要耐心的整經與固經開始。一條線繞過一條線、有條理與次第的;一不小心漏掉或亂了,就得重來。之後,再進入平紋和斜紋的練習;這紋路的走線邏輯對孩子們來說是相對簡單的,難的在於要將心安靜下來、且很醒覺的觀察著每一條線彼此之間的距離關係,與照顧著不要過度拉扯邊經。每一個小細節都照顧到了,才能完成一個小小的作品。 雖然這是第一次帶著孩子們做這項工作,但就像每一個第一次一樣,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、教學相長著。然後再一次又一次的深化著每一個課程。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